Responsive image
您的位置: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 校园新闻 | 正文

云师大商学院举行教育部“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签约及授牌仪式

2018-06-27 阅读: 出处:商学院新闻中心 作者:刘雨鑫 朱昕媛 编辑:刘艳

2018年6月26日下午,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7年教育部“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签约及授牌仪式在我校海源校区举行。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区总经理杨华、校企合作顾问肖智慧、陈磊、市场专员刘姿萧,北京正保会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战略业务部市场总监金魁、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校长王昆来、校长助理宁凡以及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负责人、学校各专业教研室主任、部分专职教师参加。会议由宁凡博士主持。

王昆来校长在致辞中肯定了要签约和授牌的三家教育服务商具备专业、敬业、精业、事业和志业五个特质。对于商学院而言,王校长认为“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动机、是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治校办校的逻辑、是我校教师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我校在固有的传统教育形态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学校的质量和特色的发展,建立我们的竞争优势,从而走向大学与教育服务商“共建、共商、共荣”的教育合作模式。

杨华总经理在解读新道“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时说,通过合作,学校吸取企业的管理思想、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逻辑的改革,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加强学校与教育部、地方教育厅、行业学会的协作,有助于增强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影响力和专业口碑,提高学校的整体社会影响度。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孙琳琳通过学校建设与企业方案两个角度向参会人员介绍了经管学院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双创训练中心建设方案》项目上的进展情况,目前学校已经进行了双创训练中心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议及实施协助、校企合作对接及成果整合与推广。她还以时间轴向大家介绍了该项目的推进计划。

金魁总监在进行“正保教育集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简介时说道:“正保远程教育响应国家人才战略,配合教育部‘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的深入推进,将不断完善学历教育认证体系和社会教育认证体系,积极联合高校师资共同发掘并建设最新的教学资源,以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

我校会计学院副院长樊舒分别从三方面介绍会计学院项目进展: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上,我校与正保教育集团合作进行部分章节APP的教学微课程录制并尝试实践教学改革;在师资培训上,通过教师培训与专题研讨,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大学生实习实训上,我校与正保教育集团不断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与行业岗位相融合,采取“互联网+实习就业”新模式,实现人岗精准分配。

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产学合作、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积极组织材料进行项目申报,教育部组织企业对申报项目审核批准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7年获得教育部立项的项目一共有13项。今天签约和授牌的是2017年第二批部分项目,包括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立项的《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双创训练中心建设方案研究》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学院与北京正保会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获批立项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之审计课程建设》、《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与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获批立项的《师资培训培养联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王昆来校长与杨华总经理签约

杨华向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赵宗泽授牌

杨华向孙琳琳副院长授牌匾

金魁总监向樊舒副院长、许闳老师、李翎洁老师授牌

我校赠送感谢状和纪念品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获得首批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立项建设。构建“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际操作→课外复习整理→参加比赛→考证实践→就业、创业”的能力培养模式,梯度性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以行业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课证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特色。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已获批六项。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学院通过与正保教育集团合作“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积极联合学校师资共同发掘并建设最新的教学资源,深化应用型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全面带动教学质量提升;以骨干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实践类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校内生产性仿真实训平台和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强化“三维一体”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校企联合、双向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完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