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您的位置: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 校园新闻 | 正文

“党建下乡 文化扶贫”云师大商学院师生为五山乡义务绘画文化墙

2018-07-23 阅读: 出处:党政办公室 作者:刘艳 编辑:刘艳

   今年7月初,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70名师生利用假期休息的时间乘车前往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五山乡,他们带着“党建下乡、文化扶贫”的任务,在五山乡驻足了两周,为当地唯一一个文化广场480平米的墙体绘画,这里将成为当地百姓组织党团活动、开展文艺演出的重要聚集地,为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山乡是红河州的贫困乡之一,距离昆明近200公里。为了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乡政府修建了一座爱佐与爱莎艺术广场,于今年6月初竣工。竣工后,五山乡政府与我校进行接洽,很快便决定由学校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的师生到五山乡开展“党建下乡、文化扶贫”工作。

   经过实地考察和两次采风,6月底便确定了壁画的主题和脚本,由我校环艺和视传专业的老师负责绘制线稿。线稿的量非常大,老师们画了十天,反复修改了很多次。线稿完成后,美术学专业的师生们马不停蹄到达五山乡开始工作。

   艰苦的环境、繁重的绘画任务,同学们却表现出了非常坚强的意志。他们每天6点起床乘坐皮卡车前往工作地点,顶着风吹日晒,站在三米高的脚手架上工作。一日三餐席地而坐,晒伤、扭伤都没有怨言。

  当听说8月9日是彝族隆重的火把节,当地百姓将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举行庆祝活动时,同学们主动要求加班工作,经常到凌晨三四点才收工。

    7月20日,绘画工作全部完成。十面墙体上,内墙画的是彝族分支“阿哲”的两位年轻人爱佐与爱莎忠贞的爱情传说;外场画的是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蒸蒸日上的生活面貌,所有的元素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场景,比如葡萄、梨、青山、房屋和风力发电等,表达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5级美术专业的贺昌阳同学对这次工作的评价是“不虚此行”。他说,刚接到画画的任务时,很多同学不想来,因为有的已经订了回家的票,有的准备去旅游。但是听说是到五山乡开展文化扶贫时,他们都改变了主意。来到这里的第一感觉是偏远和贫困,前几年水电都不通,同学们住的宿舍里没有热水,只能去乡政府仅有的热水房轮流洗澡。刚开始,大家都没有想到能完成这个工作,当真正完成后,大家心里特别高兴。“一方面我们之前都没有画过壁画,对专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党员,可以把自己学习的东西服务社会,特别有干劲”他说。

   我校艺术学院颜代波老师是这次活动的带队老师,他每天都跟同学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皮肤已经晒黑了几个度。颜老师说在确定壁画的脚本上,大家可谓煞费苦心。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任何节日他们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可以看出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渴望。但是,当地的百姓,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的并不多。“在采风时,文广中心的赵春副主任带着我们去到一些老村寨,去观察和体验真正的彝族生活,去倾听彝族的故事和传说”,颜老师说:“我们把彝族的传说、服饰、文字、图腾、舞蹈等画在艺术广场的壁画上,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宣传教育。或许很多小孩看不懂,但是这些元素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会走进他们的心里。”

    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而言,颜老师认为,校内的教学和校外的教学是不一样的,学生会有更直接的体会和收获。之前他们会觉得美术就是画画和教书,但是跳出原来的圈子后,他们会重新看待自己的专业。高校的教育是为地方服务的,商学院的学生能用自己的所学服务地方、服务老百姓,作为老师感到非常欣慰。

    弥勒市五山乡文广中心赵春副主任对这次扶贫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认可。他说,从第一份线稿完成时,乡委乡政府的同志就非常满意,把当地民族的文化高质量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有利于民族的传承和民族团结。他告诉我们:“五山乡有74支文艺队,大家白天是劳动者,晚上是自己的艺术家,这个艺术广场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地方。老乡们来到这里,看到太阳历、彝族文字、看到自己真真实实的生活场景,他们会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他们会感觉到希望和骄傲。他们会一传十,十传百,我觉得这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文化自信。”

   据赵副主任说,在每周的政治学习会上,乡党委马书记表扬了我校师生们无私奉献、敬业刻苦的精神,并要求干部们要向师生们学习。而当地的老乡不仅天天去围观同学们画画,给同学们送水和水果,还自发组织了一场篝火晚会为完成工作要离开的师生们践行。